導語:百年回望,中國科技事業在黨的領導下,走出了一條中國特色的創新之路。值中國共產黨建黨100周年之際,“科技天河”公眾號推出系列報道,深度挖掘天河區科技企業、科技創新載體的黨建引領助推“雙創”高質量發展“紅色引擎”典型案例,梳理天河科技創新紅色基因。
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位于天河北路,前身是天河科貿園。上世紀90年代,這片區匯聚了200多家科技公司,集“科、工、貿”為一體,是全國有名的“五山科技街”。因而,科技界流傳著這樣一句民諺:“北有中關村,南有五山科技街”。如今,舊園區華麗變身,煥發新活力,成為科技創新的策源地——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為企業提供找技術、找資金、找市場、找人才、找場地“五個找”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
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
全方位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打造“天河模式”
老城市煥發新活力,打造“天河模式”。2018年,根據廣州市政府工作部署,天河區和市科學技術局在原天河科貿園合作共建廣州(國際)科技成果轉化天河基地(以下簡稱“天河基地”)。經過近兩年時間的籌建,曾經的老樓完成華麗變身,于2020年11月28日正式開業。
截至目前,天河基地引進了廣州科技金融集團、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亞洲數據集團廣州孵化中心、廣州國際合作交流中心等國內外知名服務機構,是集科技成果轉化、科技企業孵化、科技金融集聚和人力資源服務于一體的綜合性科技創新服務樞紐,為天河的科技發展提供智力支持和成果轉化。
在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兼董事長秦海鷗看來,“在老城市打造天河基地,對推動實現‘老城市新活力’‘老品牌新運營’是一個很好的踐行,也是非常經典的一個案例。”天河基地通過五山科技街的改造,進行轉型升級,把各方的資源要素聚集到一起,大大縮短了成果產業化的路徑,是引導科技成果產業化的一個非常好的契機。
傳統的科技成果轉化模式是高校院所科技成果對接企業實現成果轉化落地,天河基地創新性地在原有模式的基礎上注入創新的做法。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提出并實施打造“11步科技金融產業閉環”的做法,引領性打造科技成果轉化新模式。目前,由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聯合廣東股權交易中心共建的全國首創的大灣區科技成果轉化板運營中心也設在天河基地。通過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的資源配置功能,引導社會資本的力量參與科技成果轉化。
據亞洲數據集團區域總經理董人毓透露,基地成立以來,深入鏈接優質國內外創新平臺及企業100余家,聚焦數字經濟、人工智能、大數據等新興產業,優選并推薦引入5家區外優質的高科技企業落戶天河基地。每家入駐企業共性都是具有很強的技術團隊和研發實力,具備未來成為細分行業獨角獸的潛力。
談到運營理念,廣州科技金融集團副總經理吳儉峰說:“集團開展的科技創新服務工作,不僅僅是服務科技部門,而更多的是把科技部門的一些政策優惠措施傳輸到科技企業里面去。”科金集團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和國際創新中心建設為核心,打造集科技創新載體運營管理、科技產業投融資、科技創新綜合服務“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投融資服務全鏈條生態營運模式。對于科技企業來說,它的發展需要資金、人才、場地、科技成果等各個方面的支持。因此,吳儉峰表示,天河基地把運營機構、服務平臺、企業等集聚到這個平臺上來,對推動科技創新和科技發展起到了一個重要的作用。
天河基地占據地理優勢,位于市中心,路網交通便捷,商務配套齊全,并且毗鄰五山石牌科教區核心地帶,依托豐富的高校資源和科技成果轉化機構,科創氛圍濃厚,匯聚高校和政府部門等多元化的研究力量打造“創新大腦”。
搭建合作橋,提高創造力。天河基地與華南理工大學、暨南大學、華南師范大學、華南農業大學、中科院廣州能源所和廣東省農業科學院六大高校合作,共建校企聯合實驗室、院士工作站、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等,提高源頭創新、技術創新的輻射帶動力。
以廣州市萊檬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萊檬生物”)為例,這是由華工和華師兩位博士教師攜手“下海”創業成立的一家集科研、投資、營銷為一體的大型科技創新企業。主要從事食品科學技術項目、生物醫藥項目的研究開發和項目孵化工作。曾在2019年被評選為“粵港澳大灣區最具潛力科創企業”,并連續三年闖入全國創新創業大賽的生物醫藥行業組總決賽。談到目前的工作重心,萊檬生物董事長廖勁松說:“主要圍繞柑橘產業鏈的精深加工,展開研發科技攻關,用專業知識努力參與到解決國家‘卡脖子’技術攻關的難題。通過生物科技的成果轉化應用,推動現代農業加工,走向二次轉型升級,融入現代生物醫藥與大健康產業;依托科技創新,圍繞現代農業延鏈補鏈強鏈壯鏈,深度挖掘前產業鏈附加值,打造鄉村振興高質量發展。”提及為什么會選擇入駐到天河基地,廖勁松表示,天河基地是一個創新創業熱土,大家每天都有一些非常好的思想交流。同時,創新資源比較聚集,給企業提供了科技金融服務。據透露,萊檬生物在入駐天河基地后,成功得到了中國銀行的授信1000萬免抵押貸款,解決了企業運行的資金問題。
此外,天河基地代表性企業還有廣東光聲醫療科技有限公司,主創團隊全部來自華南師范大學激光生命科學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著十余年的光聲影像設備研發經驗,是從實驗室走到產業化,即將成為國內唯一一家致力于新型醫學影像技術研發的企業。廣州維智數字孿生智能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公司核心團隊來自于華南師范大學地理信息、遙感、測繪、計算機科學、人工智能的專家、教授、博士等高層次人才。在時空大數據和公共安全領域進行技術創新應用研究,目前擁有自主設計研發的數據采集和高精度定位設備;全域數據信息模型構建與融合;圖融大數據服務平臺等核心產品。
除匯聚豐富高校資源外,政府出臺政策幫扶,孵化“硬科技”企業。比如說天河區科工信局的“天河優創”計劃,在采訪中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兼董事長秦海鷗說道,“天河優創打造了一種‘雨林式’的雙創載體生態,能夠以點帶面地形成了一個體系,以天河為核心,用天河基地帶動周邊的園區,為之注入活力并且相互賦能”。此外,還有《天河基地專項政策》《天河區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政策》《廣州市科技創新條例》以及廣州市科技成果產業化引導基金,廣州天河基金等配套資本為優秀科技成果項目加速發展提供了政策和資金支持。
政校企三方聯動,實現了科研院所、高校、企業科研力量的優化配置和資源共享,推進人才聚合、技術集成和服務聚力。對此,亞洲數據集團區域總經理董人毓認為,科研院所、高校遴選推介具有市場應用場景的優秀成果項目,政府為科技成果項目提供辦公場地和優惠獎勵政策,鼓勵科技成果項目“走出來”,企業依托平臺資源和服務能力,整合優勢資源,幫助科技成果項目“壯起來”。聯動發展的創新創業新模式大大提高了優秀成果項目存活率和成功率。
天河基地有著濃厚的創新創業氛圍,入駐基地的一些企業或團隊在全國創新創業大賽、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等雙創比賽中屢獲佳績,這得益于各運營單位“黨建+業務”融合共進的工作模式。據了解基地的各個運營單位,每月都會有一至兩次的黨建活動。
“把黨的力量通過我們的這個黨支部落實到每一個的基層工作,然后通過我們的基層黨員來發揮他們的先鋒模范作用,共同促進整個基地的工作全面發展。”作為科金集團黨建工作的分管,吳儉峰這樣說道。科金集團堅持“黨建引領+創新創業”的工作思路,有集團黨委下屬的三個黨支部專門負責天河基地相關的工作。
亞洲數據集團方面,在入駐天河基地以來,積極協助入駐企業舉辦大型活動對接資源。如第一期“灣區創新論壇”、2021年大疆行業應用新品交流會等。為豐富天河基地創業者精神文化,與廣州市天河區圖書館共建科技書吧,舉辦分享會。適逢建黨100周年,分享會主辦方推薦《鄧小平時代》,致敬老一輩優秀黨員的精神和思想學習。
在疫情期間,各個企業的黨組織、黨員也發揮了引領作用。如科金集團的黨支部沖鋒在前,投身到基地、社區的疫情防控工作上面去。在社區協助這個核酸檢測,到中高風險地區執行相關抗疫的工作和任務等。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積極組織基地企業的疫苗接種工作,同時為給進駐企業立體化、全方位的支持。如舉辦線上的訓練營、對接會,目前正在開展“掃樓”行動,將雙創資訊點對點、面對面觸達近兩百家企業。萊檬生物用科技成果轉化回饋社會,2020年初僅用了35天特別研發出品國內首款冠清檸檸檬苦飲,在產品面世后第一時間向湖北省荊州市進行了捐贈,支援助力湖北疫情防控阻擊戰。在今年的7月1日,向天河區慈善會、越秀區衛健局捐贈了價值100萬元的冠清檸檸檬苦飲,供奮戰抗疫一線的醫護人員及志愿者使用。
在建黨100周年之際,對廣州市在“十四五”規劃中提出的將建設創新之城、實力之城、樞紐之城、機遇之城、智慧之城、品質之城的偉大目標,他們說出了這樣的愿景:
大灣區科技創新服務中心黨支部書記兼董事長秦海鷗
“希望把天河基地打造出一個全國的標桿,成為一個可推廣的模板,能推動廣州高質量發展。”
廣州科技金融集團副總經理吳儉峰
“希望通過往后幾年的培育,能夠精準服務更多企業規模化,走向資本市場獲得更優質的發展。”
亞洲數據集團區域總經理董人毓
“我們將竭力連接更多的科技資源,為天河基地的發展貢獻一份心力,在黨的領導下早日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來源:天河區科工信局
服務流程
Services
10760-86320799
項目咨詢
2約見工程師
上門洽談設計方案
3確認方案
并簽署施工合同
4工程項目
立項進場施工
5嚴格把控質量,
滿意竣工驗收
6南方體育工程為您
提供售后服務